close
七月,我在書店裡隨手拿了一本書翻閱
書名是《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離開時我便將它買下...
隔了幾天,我把同一作者的另外兩本書一同買了下來
話說我這個人是很少會衝動買東西(當我會去購物通常是我思慮已久的結果)
因為這作者撰寫的書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看!
這幾本書不是教你甚麼自然,歷史,天文,地理的知識書籍
也不是教你如何股市投資,自我行銷立志之類的垃圾書...
當然更不會是美食,宗教書籍...
它是一位媽媽養育兩個女兒的的生活筆記
由一篇篇隨筆網誌所集結的書籍(就是所謂的媽媽書啦)
我買了三本如下: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作者:蔡穎卿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5日
在愛裡相遇: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作者:蔡穎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26日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作者:蔡穎卿、翁樂旂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24日
似乎有點奇怪...機掰安怎麼會在看親子教養的書籍...
看似很弔詭,可是我必須說
在書中,我找到很多我在尋找的答案...
一個人的個性,行為處事皆深受其家庭,父母的影響
父母是兒女第一個模仿學習的對象
因而父母的態度與教養方式決定了你我人格的養成
書中作者闡述其同年時受到其母親的種種教育與生活薰陶
導致其養成了凡事認真與盡全心與愛去對待自己的子女與周遭的人們
作者的兩個女兒也自母親的身上學到了這種精神延續
(乍看或許會覺得不過是炫耀優秀子女的母親講模範媽媽經,然則並非如此)
一位受到家庭溫暖與良好教養的孩子,絕對是一位令人喜愛的孩子
或許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未必能給予我們百分百的模範教養
書中作者對女兒們的關愛確實是我們很不容易去達成的
如每天陪孩子吃晚餐,跟孩子討論聊天...
或許會覺得是作者家經濟寬裕,才能有這種美國時間去陪伴孩子
一般家庭每天為三餐忙都忙翻了,哪會有空去坐那些跟孩子相關的事情
小孩不要變壞,考上好的學校,將來有份穩定收入就好了,其他就算了
作者本身亦經營餐館,平日在工作上的投入時間仍是相當長久
陪伴子女的時間,是要靠精確的計算與掌控,才能自忙碌中抽出時間來
不管怎麼想都覺得這是很累的一件事
往往下班後就覺得又懶又累,已經沒力了,哪有多餘的精神去料理其他事務及孩子
然自書中,可以感覺出作者對於教育的堅持
縱使在忙碌勞累的狀態仍能持之以恆的做到對孩子的關懷與相處
這是需要強大意志力,與有恆的精神方能達到...(然做任何事不也應當如此)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很多小細節往往是我們父母親所未能注意到的
藉由書中的平實的記載,介紹作者的家庭生活樣貌
對比之下,確實可以發現自己的父母,確實疏漏的許多的環節
某方面也導致今日自己的種種壞習慣及態度的養成
在此並非要評論自己爸媽的缺失,父母親對子女的付出絕對是偉大的
但時常過分的愛也會造成子女們獨立自主與人格完型的障礙
對於子女要求不夠精確,踟躕不願放手,凡事父母服其勞,往往是現代父母的毛病
國外所謂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這名詞,或許還蠻貼切的...
生活上的許多事我們也是不斷的在學習
父母親也是當年的孩子長大來的
自然擔任父母角色亦是學習來的,沒有一開始就是100分的父母
因而,如何學習當個好的大人與好的父母的角色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當然在此想要補充一下
以上所敘述"好的父母"這詞,它不是要對比不好的父母
我個人的觀念是認為,好與不好的定義不是在於對子女的好壞
所謂虎毒不食子,基本上父母是不會對子女不好的(少數社會案例除外)
"好"與"不好"是對於子女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的人格意志的高低之別
能夠培育出一個讓人自然喜歡,並認同,具備獨立人格與完整心志特質的人
是我個人覺得所謂好的父母...
當然事情哪有這麼簡單,不然天下都是聖人了
孫子兵法有云: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
若能以此為方針去努力,雖未能馬上得其上,然卻已朝好的方向前行...
隨著年紀越大越開始檢討自己人格與態度的缺失
很多事情是要在認識自己後,方能得知自己的問題癥結
知道原因,才是改進的開始
自己身上的錯,不論是先天或是後天,都要想辦法去訂正
不要讓自己的不良示範影響他人及後輩
記得以前我媽跟我阿嬤常會念我不剪頭髮
"頭毛架長溝嗯去剃,出去外面人家還以為你的爸媽都沒再管...
出去外面代表的是你的厝里的人,丟嗯細你一個人,你不要面子,也不要洩我們面子"(台語發音)
當時總是不以為意,覺得自己就是自己,別人看我又不是看你,要不要剪頭髮干你們啥事
最好別人看我會想到我的家人...明明只是你們不認同罷了
然而慢慢的有了年紀,審美觀也不同了,頭髮應該是不會再留長了...
但對於"出外代表你的父母家人"這觀念卻越來越深刻...
往往在火車上或是餐廳看到小朋友很臭檢(台語:調皮搗蛋),搞破壞,大吵大鬧
直覺就是看他爸媽長甚麼樣子...怎麼教的?
不會管一下嗎?就這樣放任他吵鬧嗎?
每次看到這種我就會一肚子火...
另一種也很火的是,小孩子很皮,然後父母採取的方式是打罵,大聲喧罵,叫小朋友安靜
殊不知自己的漫罵聲比小朋友更吵,且是最糟糕的示範...
記得前些日子去麥當勞,對面的媽媽帶小朋友吃著餐點
小朋友音量時常會不自覺因興奮而提高
然母親卻只會在那邊喊著:噓...小聲一點,旁邊有人在上課(鄰桌是一個大學家教幫高中生上課)
當她再噓的時候,音量頓時比小朋友的尖叫聲還大........
我整個囧了,這位媽媽你也太可愛了吧(真好奇旁邊高中生的心裡怎麼想...)
另一次在餐廳,一位媽媽帶著看似幼稚園的男孩一同用餐
小男孩一副要吃不吃的樣子,坐在高椅上,兩腳晃阿晃的,不時踢到他母親
她媽生氣的叫喊:是要不要吃(啪,一巴掌過去)...叫你腳不要踢我(啪)...(啪啪啪)
一頓飯的時間,聽到她媽媽的喧囂聲十餘次,啪的次數跟愛的鼓勵差不多
小男孩其實也蠻安靜的,他只是不想吃飯有點鬧彆扭罷了
但她媽(的)卻吵得我不得不注意她們...
小男孩對於這種被打罵的對待似乎也見怪不怪,可能已經習慣了
倘若哪天他為人父時,不知是否會重複此種教育方式?
離題了,話說作者的書籍中,藉由淺顯的與孩子相處的故事
名義上教育孩子,實際上更是溝通父母們對待子女的態度
潛移默化中進行一種溫和而有力的觀念推廣
此外在作者兩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禁也讓我去思考自己身為孩子的立場與心情
(現在回想起國高中的求學時期,有時仍是覺得當年怎麼熬過來的
即使現在,有時仍常作夢夢到回到當時,那種課業不會的壓力好大,在夢中都會緊張)
成長中所面對的壓力與情緒,現時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該如何去克服,如何調配自己的步伐向前行
在閱讀中時常令我有感而發,也時常身有同感
人生所會遭遇的課題往往就那幾類
有時觀念的疏通,態度的扭轉,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轉變
因此我很雞婆的推薦大家看這三本書(至少我看過內容,不是亂推的)
現今的社會各種問題橫生,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經濟困頓...
一般的子女若能平穩生活,要謝天謝地謝父母
感謝你的父母讓你有一個模範指標
年紀大了,不知不覺自己也越老派
總是喜歡碎碎念,也越感觸良多
越接近社會,越是覺得世道混亂,問題叢生
很多問題都是萬年業障,一個個難以打開的糾結
過去的,我們來不及參與;但未來的,我們仍能改變
或許教育是這世界上尚能改變這一切的一帖藥方
教育絕對不是指高學歷,而是個人教育與素養
高學歷低品格的人比比皆是(如亂丟垃圾就是常見的一種)
思慮不深遠是我們社會的弊病 自上而下,似乎為常態
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許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積極的作法
倘若社會上好的父母越多,這個社會的問題就越少
優秀良善是教養出來的,不是天生的
我們更要從自己做起,做個好大人,好表率
未來的孩子才能從中習得好的榜樣...
--
附上作者蔡穎卿的BLOG:
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
書名是《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離開時我便將它買下...
隔了幾天,我把同一作者的另外兩本書一同買了下來
話說我這個人是很少會衝動買東西(當我會去購物通常是我思慮已久的結果)
因為這作者撰寫的書出乎意料之外的好看!
這幾本書不是教你甚麼自然,歷史,天文,地理的知識書籍
也不是教你如何股市投資,自我行銷立志之類的垃圾書...
當然更不會是美食,宗教書籍...
它是一位媽媽養育兩個女兒的的生活筆記
由一篇篇隨筆網誌所集結的書籍(就是所謂的媽媽書啦)
我買了三本如下: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一位母親的十年教養札記
作者:蔡穎卿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05日
在愛裡相遇:做個好大人,給孩子一份沒有虧欠的愛
作者:蔡穎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26日
寫給孩子的工作日記:說別人的故事,教自己的孩子
作者:蔡穎卿、翁樂旂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24日
似乎有點奇怪...機掰安怎麼會在看親子教養的書籍...
看似很弔詭,可是我必須說
在書中,我找到很多我在尋找的答案...
一個人的個性,行為處事皆深受其家庭,父母的影響
父母是兒女第一個模仿學習的對象
因而父母的態度與教養方式決定了你我人格的養成
書中作者闡述其同年時受到其母親的種種教育與生活薰陶
導致其養成了凡事認真與盡全心與愛去對待自己的子女與周遭的人們
作者的兩個女兒也自母親的身上學到了這種精神延續
(乍看或許會覺得不過是炫耀優秀子女的母親講模範媽媽經,然則並非如此)
一位受到家庭溫暖與良好教養的孩子,絕對是一位令人喜愛的孩子
或許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的父母未必能給予我們百分百的模範教養
書中作者對女兒們的關愛確實是我們很不容易去達成的
如每天陪孩子吃晚餐,跟孩子討論聊天...
或許會覺得是作者家經濟寬裕,才能有這種美國時間去陪伴孩子
一般家庭每天為三餐忙都忙翻了,哪會有空去坐那些跟孩子相關的事情
小孩不要變壞,考上好的學校,將來有份穩定收入就好了,其他就算了
作者本身亦經營餐館,平日在工作上的投入時間仍是相當長久
陪伴子女的時間,是要靠精確的計算與掌控,才能自忙碌中抽出時間來
不管怎麼想都覺得這是很累的一件事
往往下班後就覺得又懶又累,已經沒力了,哪有多餘的精神去料理其他事務及孩子
然自書中,可以感覺出作者對於教育的堅持
縱使在忙碌勞累的狀態仍能持之以恆的做到對孩子的關懷與相處
這是需要強大意志力,與有恆的精神方能達到...(然做任何事不也應當如此)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其實很多小細節往往是我們父母親所未能注意到的
藉由書中的平實的記載,介紹作者的家庭生活樣貌
對比之下,確實可以發現自己的父母,確實疏漏的許多的環節
某方面也導致今日自己的種種壞習慣及態度的養成
在此並非要評論自己爸媽的缺失,父母親對子女的付出絕對是偉大的
但時常過分的愛也會造成子女們獨立自主與人格完型的障礙
對於子女要求不夠精確,踟躕不願放手,凡事父母服其勞,往往是現代父母的毛病
國外所謂的直升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s)這名詞,或許還蠻貼切的...
生活上的許多事我們也是不斷的在學習
父母親也是當年的孩子長大來的
自然擔任父母角色亦是學習來的,沒有一開始就是100分的父母
因而,如何學習當個好的大人與好的父母的角色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
當然在此想要補充一下
以上所敘述"好的父母"這詞,它不是要對比不好的父母
我個人的觀念是認為,好與不好的定義不是在於對子女的好壞
所謂虎毒不食子,基本上父母是不會對子女不好的(少數社會案例除外)
"好"與"不好"是對於子女的教育方式,培養出的人格意志的高低之別
能夠培育出一個讓人自然喜歡,並認同,具備獨立人格與完整心志特質的人
是我個人覺得所謂好的父母...
當然事情哪有這麼簡單,不然天下都是聖人了
孫子兵法有云: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
若能以此為方針去努力,雖未能馬上得其上,然卻已朝好的方向前行...
隨著年紀越大越開始檢討自己人格與態度的缺失
很多事情是要在認識自己後,方能得知自己的問題癥結
知道原因,才是改進的開始
自己身上的錯,不論是先天或是後天,都要想辦法去訂正
不要讓自己的不良示範影響他人及後輩
記得以前我媽跟我阿嬤常會念我不剪頭髮
"頭毛架長溝嗯去剃,出去外面人家還以為你的爸媽都沒再管...
出去外面代表的是你的厝里的人,丟嗯細你一個人,你不要面子,也不要洩我們面子"(台語發音)
當時總是不以為意,覺得自己就是自己,別人看我又不是看你,要不要剪頭髮干你們啥事
最好別人看我會想到我的家人...明明只是你們不認同罷了
然而慢慢的有了年紀,審美觀也不同了,頭髮應該是不會再留長了...
但對於"出外代表你的父母家人"這觀念卻越來越深刻...
往往在火車上或是餐廳看到小朋友很臭檢(台語:調皮搗蛋),搞破壞,大吵大鬧
直覺就是看他爸媽長甚麼樣子...怎麼教的?
不會管一下嗎?就這樣放任他吵鬧嗎?
每次看到這種我就會一肚子火...
另一種也很火的是,小孩子很皮,然後父母採取的方式是打罵,大聲喧罵,叫小朋友安靜
殊不知自己的漫罵聲比小朋友更吵,且是最糟糕的示範...
記得前些日子去麥當勞,對面的媽媽帶小朋友吃著餐點
小朋友音量時常會不自覺因興奮而提高
然母親卻只會在那邊喊著:噓...小聲一點,旁邊有人在上課(鄰桌是一個大學家教幫高中生上課)
當她再噓的時候,音量頓時比小朋友的尖叫聲還大........
我整個囧了,這位媽媽你也太可愛了吧(真好奇旁邊高中生的心裡怎麼想...)
另一次在餐廳,一位媽媽帶著看似幼稚園的男孩一同用餐
小男孩一副要吃不吃的樣子,坐在高椅上,兩腳晃阿晃的,不時踢到他母親
她媽生氣的叫喊:是要不要吃(啪,一巴掌過去)...叫你腳不要踢我(啪)...(啪啪啪)
一頓飯的時間,聽到她媽媽的喧囂聲十餘次,啪的次數跟愛的鼓勵差不多
小男孩其實也蠻安靜的,他只是不想吃飯有點鬧彆扭罷了
但她媽(的)卻吵得我不得不注意她們...
小男孩對於這種被打罵的對待似乎也見怪不怪,可能已經習慣了
倘若哪天他為人父時,不知是否會重複此種教育方式?
離題了,話說作者的書籍中,藉由淺顯的與孩子相處的故事
名義上教育孩子,實際上更是溝通父母們對待子女的態度
潛移默化中進行一種溫和而有力的觀念推廣
此外在作者兩位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禁也讓我去思考自己身為孩子的立場與心情
(現在回想起國高中的求學時期,有時仍是覺得當年怎麼熬過來的
即使現在,有時仍常作夢夢到回到當時,那種課業不會的壓力好大,在夢中都會緊張)
成長中所面對的壓力與情緒,現時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該如何去克服,如何調配自己的步伐向前行
在閱讀中時常令我有感而發,也時常身有同感
人生所會遭遇的課題往往就那幾類
有時觀念的疏通,態度的扭轉,問題就會有不同的轉變
因此我很雞婆的推薦大家看這三本書(至少我看過內容,不是亂推的)
現今的社會各種問題橫生,隔代教養,單親家庭,經濟困頓...
一般的子女若能平穩生活,要謝天謝地謝父母
感謝你的父母讓你有一個模範指標
年紀大了,不知不覺自己也越老派
總是喜歡碎碎念,也越感觸良多
越接近社會,越是覺得世道混亂,問題叢生
很多問題都是萬年業障,一個個難以打開的糾結
過去的,我們來不及參與;但未來的,我們仍能改變
或許教育是這世界上尚能改變這一切的一帖藥方
教育絕對不是指高學歷,而是個人教育與素養
高學歷低品格的人比比皆是(如亂丟垃圾就是常見的一種)
思慮不深遠是我們社會的弊病 自上而下,似乎為常態
改變自己的態度,或許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積極的作法
倘若社會上好的父母越多,這個社會的問題就越少
優秀良善是教養出來的,不是天生的
我們更要從自己做起,做個好大人,好表率
未來的孩子才能從中習得好的榜樣...
--
附上作者蔡穎卿的BLOG:
http://www.wretch.cc/blog/bubutsai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